“一门十一忠烈”故里解说词
- 发布时间:2024-12-10
- 发布者: 管理员
- 来源: 本站
“一门十一忠烈”故里解说词
各位尊敬的来宾:大家好!
欢迎你们来到新邵县坪上镇时荣桥村“一门十一忠烈”故里,参观先烈故居,缅怀先烈事迹。
新邵县坪上镇具有悠久的历史,秦朝属长沙国,北宋新化建县后,隶属新化县。1952年新邵建县,隶属新邵县。北面是冷水江市,东面是涟源市。同时,坪上镇是邵阳市北宋江西移民的集中聚居地,是邵阳市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,也是邵阳市新式教育发祥地。这里崇文兴教,人才辈出,被称为新邵的“人才之乡”。
时荣桥村位于坪上镇东西向中心位置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,被称为“红色乡村”,是革命家周叔川、革命烈士周琨、周凤翔、周岐、周释痴故里,是中共湘中特委大同镇学校支部、新化县第三区农民协会、新化县老虎岩游击支队所在地。
周氏家族及外戚中,以革命烈士周琨为典型的数忠烈,闻名遐迩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继起者。
周叔川(1856-1905),男,号辛铄,新邵县坪上镇时荣桥村人,教育家,辛亥革命先驱。
周叔川青少年时期随父亲在江浙、上海一带生活学习,参加科举考试取为秀才。见多识广,乐善好施,富有改革精神,被推举为大同团总。制定乡规民约,整治乡风。时值中日甲午战争,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,周叔川在康有为、梁启超维新变法救国思想影响下,决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,倡议开设大同团学田分局,筹集资金大办新学,并于1898年与肖竹要等创办《大同辑报》,提高国民素质。
1895年,在家乡时荣桥村创办第一所新式学校——时荣致用小学堂。
1897年,联络邹价人等人组建新化实学堂——新化一中前身。
1901年,召集乡绅肖竹雯、王哲敷、苏香谷、唐筱青、周唏轩、李北垣等人创办湖南农村第一所高等小学堂——大同高小,后与其长女周范华开办的致用女校合并为大同学校(新邵二中前身)。
1903年,周叔川约同邑奉集勋、罗锡藩与洪门首领谭恒山等,结社于大同镇时荣桥一字山的周氏山庄,歃血为盟,密谋起义,誓死灭清。并向洪门兄弟反复宣讲反清的道理,号召大家拿起武器来进行反清斗争。为了联络会党共同反清,次年,周叔川与谭人凤(石屏)经常往来于滇、黔、桂诸地,奔走联络,与各地会党首领商讨反清事宜。并拟响应湖南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省城举行的起义,布置肖立诚、李洞天任邵阳主任,唐镜三任武冈主任,李燮和任安化主任,周叔川则任新化主任,相约待机同时举事。不久,长沙起义事泄失败,遭清廷通缉。1905年5月,周叔川避走日本,谒见孙中山、黄兴。孙、黄很器重他,接纳他加入同盟会。得知他与谭人凤在西南各省会党中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很高的威望时,就委派他与谭人凤分任长江上游正、副招讨使,要他回国后与谭人凤一起发动、组织西南各省会党,发展同盟会员,待机起义。他欣然接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。他正要启程回国时,不幸旧病复发,卒于日本兵库医院,享年五十岁,其灵柩暂厝神父华商三江公所义地。邑人得电,罢课三日,以志哀悼。1906年5月,周公遗体由其外甥辛亥革命活动家苏鹏扶送回国。原议葬岳麓山,因家人坚持,改葬于时荣桥周家祖茔——今大同烈士陵园。陈天华于当年在同盟会机关刊物《民报》著文《周君辛铄事略》,以示纪念。
这些在谭人凤的《石叟牌词叙录》和李抱一多年后游览一字山,曾赋诗咏怀:“亭亭一茅宇,乃在山之坡,楹檐伤零落,旧迹殊瑰奇;斗酒聚豪侠,大义盟坛遗;抚景怀往昔,霸气犹在兹。”山中茅庄,谭人凤、陈天华、周叔川诸前辈清末在此结社谋革命。由此可见,一字山庄是邵阳地区最早的反清革命的策源地。
周叔川两个儿子周京甫和周笙甫都是洪门兄弟,积极参与反清斗争,被清廷当局逮捕入狱。后虽经营救获释,但因在狱中备受折磨,伤病交加,出狱后不久,都先后逝去。
周岐(1891-1911),受叔祖周叔川影响,长期在长沙开展革命活动。1911年7月底,焦达峰等人回到湖南,与周岐正式恢复同盟会湖南分部,光复长沙,发挥自己专长,赶造数百枚炸弹分发各部,加强了革命力量,稳定了湖南局势。受谭人凤派遣,与夏醉雄、唐镕、唐煚、刘越等6人组织暗杀队赴北方开展活动。1911年12月23日,到烟台东山配制炸弹,炸失双手,头腹严重受伤,两天后,死于烟台法租界医院,年仅19岁,遗体运回长沙,礼葬于岳麓山。
周叔川侄孙周释痴,生于1899年。生前为老虎岩自卫队副队长,1928年为游击队买枪被捕,被国民党在邵阳杀害,革命烈士。
周叔川侄孙周琨,1901年生。1922年周琨考入省城法政学校,当时长沙革命活动十分活跃,他在这里接触了新的思潮,积极参加了反对赵恒惕及声援萍乡被难工人的示威游行,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回时荣,以在“樟树贫民学校”任教为掩护,秘密从事革命活动,吸收了周荣桂等加入共青团。1926年6月,周廷举率“暑期社会服务团”从长沙回到新化,周琨迅即与其取得联系。在中共新化特支领导下,大同镇于1926年秋先后建立了第三区农民协会、中共大同区苏维埃政府等,所辖十五村皆相继成立了农会组织;筹建了国民党新化县第三区党部,周琨任区党部常务委员;接收原地方武装并改编为区农民自卫队;培养了大批农运骨干,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。周琨及中共新化县特支书记、国民党新化县党部常务委员周廷举,均在大同学校操坪向集会群众发表演说,号召农民团结起来,打倒土豪劣绅,保护乡民利益,实行清仓平粜,阻止土豪谷米出境。
12月,在中共新化县特别支部领导下成立中共大同镇学校支部,周琨任支部书记,全镇党员发展到20多人。早在1926年2月,周琨在新田铺、龙口溪一带从事革命活动,被板子山老虎岩寨主刘彪劫持上山。刘见周琨有文化,胁迫其落草为寇。周琨决定将这支土匪队伍改造为革命队伍。经请示中共新化县特支,并得到书记周廷举同意后,周琨与特支派来的中共党员周维渥、周释痴一同精心策划,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,终于将土匪改造成革命队伍。1927年1月,根据特支的指示,将这支队伍命名为“老虎岩自卫纵队”,周氏三兄弟成为这支队伍的主要领导:周维渥任政委,周琨任大队长,周释痴任副大队长兼参谋。1927年5月下旬,周琨按照周廷举的指示,率领老虎岩自卫纵队和大同区农协自卫军向蓝田方向进发,在金竹山木杉坳与陈光中率领他的反动军队发生激烈战斗,周琨沉着、冷静指挥战斗,勇敢地向敌人攻击,打退了反动军队的多次进攻。战斗中,有几位自卫队员身负重伤。为保存实力,趁着天黑,周琨指挥自卫队员利用熟悉的地形,迁回撤离,甩掉敌人,赶回大同镇。不久,受党的指示,老虎岩自卫纵队改为老虎岩游击支队,周琨担任支队长。在周琨的领导下,游击支队秘密开展革命活动,不断吸收队员,购买枪支弹药,以扩充实力,建立了板子山地区革命根据地。
1928年初,周琨的三哥周释痴被捕,在邵阳殉难。周琨为三哥的惨死而异常悲愤,革命意志弥坚。由于叛徒出卖,周琨被捕。周琨被捕后,很快被送到新化县城。1928年4月21日清晨,张一权下令将周琨杀害于新化县城外西门岭。1975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、中央人民政府、毛泽东主席亲笔签名,为周琨补发了烈士证书。
周叔川的侄孙周凤翔,1901年生,黄埔军校六期毕业生,国民革命军53师317团少校团附二营营长。1937年率所部将士500余人与日军血战淞沪战场,9月在小南翔车站作战中牺牲,所部将士无一生还,全部壮烈殉国。1995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周凤翔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。
石生珖和石光晴父子分别为周叔川外甥和曾外甥,石生珖抗日从军,曾任陆军14师40旅79团二营机4连中尉连长,1937年9月于上海宝山县马家宅之役壮烈牺牲。石光晴1929年生,1942年投军抗日,入陆军15师卫生队,1943年在南县之战阵亡。
苏鹏和苏业成分别为周叔川外孙和曾外甥,周叔川外甥苏鹏早期思想激进,与同志一起,对于晚清统治者进行了多次暗杀。又入日本留学,加入了同盟会,从事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。中年以后,历史进入民国,作为国民党元老,自然转而从事政治,他曾任湖南省铜元局长、省议会副议长等职务。
周叔川曾外甥苏业成(1929-1951),辛亥革命活动家苏鹏之子,1951年作为第一批赴朝战士参加抗美援朝,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346团保卫股英语联络员,1951年3月与美敌作战中光荣牺牲,年仅22岁。
从反清到抗日,周叔川壮志未酬,客死异国,其二子周京甫、周笙甫,四侄孙周岐、周释痴、周琨、周凤翔,二外甥苏鹏、石先珖,二曾外甥苏业成、石光晴,先后为国捐躯。真可谓忠烈辈出,正气满门。